论教育投资服务机构在职教集团化办学中的作用

作者:发布时间:2019-11-26浏览次数:675

组建职教集团并走集团化办学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积极尝试。近些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重要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不仅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教育投资服务机构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贡献。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组建全产业链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要途径,它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各种形式、多元主题的联盟,借助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促进集团实力的提升,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发展。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职业教育集团的性质属于自愿组建的非法人产教联合体,不具有独立法人的身份,因此,很难界定成员单位与职业教育集团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加上联盟主体分属于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从而导致集团化办学处于松散状态,缺乏约束力,进而使得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合力”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从文献来看,学术界从政府、学校以及行业企业的角度对职业教育集团进行研究的比较多,而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参与主体——职业教育投资服务商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它正是增加职业教育集团各组织成员粘度的一个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联盟“合力”作用,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持续、和谐、优质发展,需要充分重视职业教育投资服务商的作用。

  中锐教育投资集团是中锐控股旗下的主要成员,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上海。集团始终将职业教育作为龙头与核心事业,积极研究如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06年,中锐教育集团创立“华汽教育”汽车职业教育品牌,引进德国、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考试认证体系,整合行业及社会资源,开发出了符合中国国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课程体系。同时,还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与国内百强汽车经销商集团签订人才培养的战略协议,与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等国际知名汽车厂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经过多年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探索,中锐教育集团已经在汽车职业院校与汽车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条良性循环的生态链,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提供资金支持——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面向行业经济,以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大部分职教专业需要建立与企业同步的实验、实训室,模拟企业的生产过程。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职业院校所需的办学经费远大于普通学校。而在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中,职业教育所得到的财政投入远远少于普通高等教育,难以承担集团化办学的费用。

  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金、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国家鼓励企业界参与职业教育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而造成的教育供需关系紧张状况,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锐教育集团自2007年成立华汽教育品牌以来,投资近两亿元人民币,与国内50多所高职院校和20余所中职学校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并向全国200多所院校提供课程、师资培训、专业建设等服务。

资助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中锐教育集团与合作院校共建汽车院系,联合培养汽车人才。由中锐教育集团投资与合作院校联合建设汽车实训基地,根据学校情况的不同,实训中心建筑面积从600—4000平米不等。

  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10年合作以来,校企共同投入978万元人民币,建成了汽车公共实训中心、汽车营销实训中心、汽车钣喷实训中心、汽车整车实训中心、上海大众实训中心、汽车发动机实训中心、汽车底盘实训中心、汽车电器实训中心、汽车仿真实训中心等9个“校中厂”。中锐教育集团的专家、技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到实训中心现场指导实训课程,学生可以在“校中厂”实践、体验企业工作场景,利用先进的设备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及技能训练。

共同培养双师型队伍

  尽管校企合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是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不密切,学校技能型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实习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技能型教师不能及时掌握相关企业的先进技术,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也无法完全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

  中锐教育集团作为一家教育投资服务企业,“一手牵学校一手牵行业企业”,更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便于促使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教学,同时学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的路径更加便捷、流畅。

  中锐教育集团每年定期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讲师,为全国合作院校的华汽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合理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

  近3年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共派出22名教师参加中锐教育集团与合作企业举办的培训班,37名技术性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聘请了12位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实践课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比例达到53%,校企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7项。

资助承办职业技能大赛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近些年技能大赛已经成了以赛促教,检验职业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

  今年是中锐教育集团联合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第四届“中锐杯”全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不仅为学校搭建了人才需求、设备展示、院校联谊、学术交流、宣传展示以及强化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搭建一个集比赛、培训、认证、教研于一体竞技与交流平台,促进了全国中高职院校汽车制造服务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二、快速孵化、推广新专业——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的科学理论从产生到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周期越来越短,每3至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把握市场及社会生产的变化趋势,能够把握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但客观上,高等职业院校对市场及社会生产变化趋势的把握有一定的滞后性,即使是职业院校主动去把握、调查社会需求,在实践方面,单一或单个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显得力量单薄,有些力不从心。

  行业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他们不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用在职业教育培养阶段。他们认为与职业院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不仅没有经济效益,反而会是一种负担。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普遍就业质量不高和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这样并存的矛盾现象。

  中锐教育集团作为一家教育投资服务商,拥有自己的教育孵化基地——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家具有独立发放国家正规证书的民办职业院校,除了培育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外,还担负着中锐教育集团“孵化器”的功能。作为中锐教育集团项目孵化基地和教学改革基地,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培育孵化了一系列产品,成功推广到了中锐合作院校,并取得一定成效。

  今后,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探索学分制银行、移动课堂、基地式办学等新举措,建立合作院校教学联盟。这些新举措在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培育成熟后,由中锐教育集团推广到合作联盟院校,进行快速复制,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三、发挥纽带作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组织间的深度融合

  在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下,职业教育集团各参与主体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战略层面,缺乏整体把握和长远预测,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和组织机构,调控、指导企业与其他企业、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因此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平台或组织机构作为生产部门与市场的真正代表来指导职业教育的开展和作为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是解决职业教育集团化存在问题的关键。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职业院校属于教育系统,肩负着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企业属于行业系统,以追求利润为其发展的最终目标。两者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且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点,因此双方很难协调这个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利益为杠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为教育的投资和服务方,中锐教育集团有自己的经济诉求,教育产业化后,政府鼓励企业介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也从法律上授予了投资企业收取经济回报的保障。以资金为纽带,中锐教育集团作为主动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的一方,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必定会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以利益为杠杆,联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力量,变“校企合作”为“教育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者的深度融合”,真正促进集团化办学的实现。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锐教育集团50多位职业教育专家对中国2480多家汽车企业人才信息收集,对87个城市的3000余家4S店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对832家大型综合修理厂、品牌4S店、特约维修站等进行了重点跟踪,并与之进行了实地接触和深入访谈。同时还与国内外著名汽车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全面听取、收集企业关于汽车技术知识体系、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议,组织业界专家一起开发设计出适合中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培训体系。